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
端午節到來之時,吃粽子、賽龍舟是一種我們看來十分正常的習俗了,而且特別是賽龍舟,每每賽龍舟都是人山人海的,十分熱鬧。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節為什么要賽龍舟
紀念龍神說
傳說,很久以前,鄒圩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臟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里網住了一條小蛇。漁人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并從口里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鄒圩清水河),河水為鄒圩帶來了五谷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沅陵盤瓠招魂說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舟發源于遠古,祭祀的對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兒六女,兒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瑤、侗、土、畬、黎六個民族。盤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師不知他魂落何處,就讓各族打造一只龍舟,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后來的劃船招魂的祭巫活動。沅陵龍舟起源5千年前,比紀念屈原的說法要早3千多年。
端午節的風俗傳統
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后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系粽子則用馬蓮草,也是北京特產。
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因為二者皆為中草藥,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將它們的形象蓋在餅上,餡兒也是“五餡”:櫻桃、荸薺、桑葚、黃杏和江米藕。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端午節的禁忌有哪些
1、已婚女人不在娘家過夜,民間的說法是出嫁的閨女走娘家,必須在端午節之前回婆家,也就是不在娘家過端午節。
2、不能游泳:老人都說這一天不要游泳,應該是出于安全著想。
3、孩子戴的香包不要弄丟了:在北方,端午節孩子都佩戴香包,要戴一整天,都說對孩子有庇護作用。
4、不要辦大張旗鼓的事情:這一天不要辦開業、結婚等隆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