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陰歷冬月是幾月
陰歷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農歷,不過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如果你突然問他今天是農歷幾月幾號的話,相信他不能馬上回答你,而陰歷的算法就流傳在我們中國,那么你知道陰歷冬月是幾月嗎?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有關陰歷冬月是幾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陰歷冬月是幾月
是農歷十一月,也稱冬月或葭月,是農歷一年中第十一個月份(如果之前沒有閏月),仲冬,建子之月(鼠月),律中黃鐘。據《封禪書》載:“黃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边@就是說在黃帝時便以冬至為元旦(朔旦)了,不只是“沿襲”周代(“姬家”)“建子春”,冬至曾是“年”(“歲首”“元旦”)已是由來已久,后來“冬至大如年”的由來原是因為“冬至曾是年”。冬至習俗原是周代年俗的殘余。但隨著年代日益久遠,及歷法的變遷,冬至節曾是年節已逐步被淡忘。
冬月
農歷十一月為“冬月”,又稱幸月、暢月、后十月、仲冬。一年十二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的話,又稱“子月”稱“建子”。
成語:寒冬臘月,即是指年前最冷的三個月,寒月為十月;冬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
農歷陰歷月份的別稱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開歲、華歲、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麗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蠶月、桃月、桐月、季春、曉春、鳶時、桃良、櫻筍時;
四月:余月、陰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陽、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陽、季夏;
七月:相月、蘭月、涼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窮秋、抄秋;
十月:陰月、良月、正陰月、小陽春、初冬、開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暢月、仲冬、冬月;
十二月:涂月、蠟月、臘月、季冬、暮冬、殘冬、末冬、嘉平月。
農歷和陰歷是怎么一回事
1、陽歷--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所定出的歷法。
2、陰歷--以太陰(月亮)繞地球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閏年為13個月)所定出來的歷法。(以閏月調節年之四時)。
3、公歷--世界各國通用的歷法。為太陽歷,即陽歷。
4、夏歷--中華歷代所用的歷法,始自夏代,故稱。是陰歷,歷代都在不斷修改,后來加上24節氣后,成了陰陽合歷。
5、農歷--與夏歷沒有什么區別。歷法為農事而立,所以中國人叫它農歷。其中的24 節氣是按太陽年24等分而得,這是陽歷部分。農歷的月日及閏法屬于陰歷部分,編在一起就成了和陰陽合歷。我們平常沒注意,叫慣了"陰歷"不加區分。
農歷和陰歷的區別
1、陰歷是農歷,但農歷不僅是陰歷。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農歷是陰陽合歷,其中包括象這樣“八月十五月亮圓”表示的以月亮周期記錄的陰歷。也包括“清明節”這樣按“節氣”來表達的、總在每年的4月5日這樣的太陽歷。
所以,經常會在日歷上看到“農歷七月初七,大暑第九日”這樣的表示,前面的七月初七是農歷中的陰歷表示法,而大暑第九日則是農歷中的陽歷表示法。
2、從字面上理解,陽歷是“太陽歷”的簡稱。農歷分為陰歷和陽歷就是這樣的表示。但自從采用西方的“公元歷法”,現在的陽歷就基本上專門來表示也是“太陽歷”的“公元歷”。這主要跟我們的習慣有關。因為作為中國日期記錄及節日的大部分,都是按照農歷中的陰歷來定義的。比如“除夕”就是臘月三十,年就是正月初一。端午節等等都如此。而用農歷中的陽歷來表示的好象只有一個算不上節日的“清明節”。農歷中的陽歷就是24節氣,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服務,說起來,農歷中的陽歷倒更能代表“農歷”這個稱謂。
看完這篇文章后,相信大家都知道了陰歷冬月是幾月了吧,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年輕人很多不知道陰歷幾月幾是什么節氣,相對于國內的節日人們也越來越向往國外的節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