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元節是什么時候
2023年中元節具體時間為:2023年8月30日,農歷七月十五,星期三。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2023中元節是什么時候,歡迎大家參考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3中元節是什么時候
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為我國傳統的祭祖節。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少數地區也叫亡人節。它與寒食節、清明節合稱我國古代的三大鬼節,每年主要集中在在農歷的七月十五這天舉行祭祀活動,但時間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國的南方地區,人們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傳統。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中元節的名稱是怎么來的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七月十五中元節吃什么
1、吃鴨
俗話說:七月半吃只鴨,萬事不用怕。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傍啞敝C音“壓”,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在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福建人的中元節,是和蒸糕,紅粿還有熏鴨一起過的。水煮好的鴨子放在架子上,一架之隔就是糯米、茶葉之類的,隔著架子開始熏蒸。
鬼節吃鴨辟邪自然是為了求得心安,不過吃飽肚子才是正經事。這時候吃鴨子最能滋五臟,潤秋燥。
2、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瀨粉,把粉漿壓成條狀,下到熱水里,這個動作叫“瀨”,瀨粉由此而來。東莞最出名是燒鵝瀨粉。
3、吃湯圓
浙江衢州龍游縣的北鄉人做本地湯圓,不在元宵節,而是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以及冬至日。
北鄉湯團,個頭較大,咸味,尖頭圓肚,三個就能裝滿一個小碗。里面的餡料,并不是傳統的芝麻等甜味料,而是如餃子一般,是咸味兒的,刨成絲的蘿卜、剁成小塊的豆腐,以及家庭自制剁辣椒醬。
4、吃扁食
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人會在中元節當天吃扁食,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它與餃子、餛飩同源,比餃子更精致、比餛飩更有料。中元節煮扁食吃,象征趕走霉運,消除負能量。
5、餃餅筒
在浙江臺州市的天臺,要吃餃餅筒,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
餃餅筒,以其外形而名。它裹著菜餡像“餃”,外面裹的是“餅”,卷的形狀像“筒”,餃餅筒在臺州各地叫法不同,又稱食餅筒、麥餅筒、米筒、麥油脂、麥焦、五虎擒羊、濟公卷餅、錫餅等,是臺州特有的傳統小吃。
餃餅筒做得講究點,人們稱之為“五虎擒羊”,是以肉片、豬肝、蛋皮、魚肉、豆腐等分別與金針、木耳、粉絲、筍絲、紅蘿卜、豆芽、芹菜等依照一定順序放在糊拉拖皮上卷制而成,也有人喜歡加點海帶、小魚干等。餃餅筒包好了要放在“鏊”上煎一煎,要煎到外表皮呈金黃色并油光發亮為止。
6、蒸面羊、吃花饃
中元節正好趕上秋季五谷豐收的季節,北方很多很多人家會用新下來的小麥磨制的面粉蒸各式各樣的花饃,用來分給家里的親友或自己食用。
在山西,有中元節蒸面羊的習俗。因為“羊”音似“祥”,取其吉祥之意。中元節蒸面羊,寓意平安順遂。在河北清河縣,以蒸面羊贈送女兒。廣平縣中元節會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
花饃,則是瓜、果、梨、桃等造型的面點,以圓形的居多,通常還會放上紅棗。中元節蒸花饃,象征蒸蒸日上,寓意保佑平安,日子越過越順意。
7、蒸米糕
人們常把莆田和仙游,合稱為“莆仙”,莆仙中元節前,每年農歷七月十一十二,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用糯米磨漿加“金水”蒸成的粿?!敖鹚睂嶋H上用干稻草、干黃豆枝葉燒成灰,沖水過濾后形成含堿的水。因為蒸出來的粿,顏色金黃,所以稱這種食物為“金粿”。
還制作“寶糕”,其以冬米舂細、過篩、拌上白糖,放置模具上壓實后,置于蒸籠中蒸制而成?!敖鸺@”和“寶糕”都是中元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
除了金粿,七月半也是莆田人吃“馬糕”的日子。馬糕,實則米糕,也稱作“薄荷糕”,是一種以冬米舂細、過篩、拌上白糖壓實后蒸熟的米制品,食用時口感粉糯。印糕是馬糕的子體,在內容上做了更新,馬糕由內到外都是細米粉,印糕在制作時添加花生碎和白糖作為餡料。
8、狗舌粑
“油茶當飯,莫忘粑粑”,每逢佳節吃粑粑的廣西,會在中元節吃狗舌粑。
狗舌粑里沒狗舌,芝麻、糯米、花生、黃糖倒是不少,碾成細粉的糯米和黃糖揉搓成團,壓扁做成狗舌模樣,滾入芝麻花生粉中,用高粱葉包好蒸熟,是七月半(中元節)的餐桌主角。
9、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干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10、吃粗茶淡飯
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
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獲,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
燒紙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無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舍,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門外焚香燃炮,同時“燒包”(也叫“薦包”)。
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