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下元節具體時間是哪天
據悉,下元節在家中紀念祖先和逝去的親人,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提前把家中打掃干凈,然后沐浴之后穿著合適的服飾,準備祭祀物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3年下元節具體時間是哪天,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2023年下元節具體時間是哪天
2023年下元節具體時間:11月27日,星期一。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下元節又稱為什么節
下元節為一個傳統習俗的節日,但它也有一些其他的名字。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完冬節。下元節屬于中國傳統節日,為農歷十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節中,我們迎接水官,祭祀,都是可以幫助我們改善自身運勢,尋求更好的生活方式。
下元節是鬼節嗎
下元節是祭祀的節日,但是并不是鬼節。
下元節屬于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主要是來祭天的,進入民國之后這個節日慢慢的就會淡忘了,這一天祭祀的主要是祖宗先人和下元水官,聽起來這個節日就比較高大上,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
下元節的習俗
祭祀祖先
下元節和中元節、上元節并稱“三元”,都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雖然很多人不太了解下元節,但是在很多地方還是保留著下元節祭祀祖先的民俗活動。祭祀祖先的形式可能因各地風俗有別,一般的流程是:在下元節月亮出來的時候,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然后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開始祭祀祖先亡靈,祈求祖先保佑。
祈愿神靈
下元節傳說是水官大帝的生日,在鄉村人家有相關的祭祀活動。下元節這一天天黑之前,在福建省莆田一帶,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己的田頭祭水神。一般需要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忠誠。其目的是為了祈求在枯燥的冬天莊稼地潤澤,農作物能夠安全過冬。
修齋設醮
每逢下元節,道教觀中都會舉行相關的修齋儀式。因為下元節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子,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如果感興趣的話,我們可以在下元節這一天,去附近的道教觀中參加修齋儀式。
飲食風俗
飲食風俗也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古民間就有下元節必須吃葷菜的禮俗。民俗云:“早吃糍粑晚吃魚”,在下元節這一天,早上一般吃糍粑、麻糍、芋子包等等。到了下元節祭祀結束之后,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吃豐盛的菜肴,像羊肉、魚肉、豬肉等等,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節日美食。
不同地區的下元節習俗
漳州的下元節習俗
十月十五日為道教水官的生日,故稱下元節,俗稱十月半。舊俗于是日焚香點燭,以牲醴敬祭“三官大帝”,并在大廳前懸掛三盞玻璃宮燈,名之為“三界公燈”。農村多在這一天祭祀土地公,答謝晚季的好收成,祈求社里平安,宗族興旺,有的地方還要演戲娛神。
北京的下元節習俗
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大約就是目前現存的北京小吃“豆沙包子”。如今,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
客家的下元節習俗
客家地區的下元節重視程度不一,福建寧化下元節念佛媽媽前往佛廟燒香。農家正值晚稻收成已畢,普遍要打糍粑分送親友,做些紅燒肉等菜肴下酒,作為過節家宴。有的農村也有請親友同食。
江西石城縣有的村莊十月初十過節。有的農村連日家宴,以慶豐收。逢年過節,客家人都要做粄、吃粄。農歷七月十五過七月節(中元節),吃粄是肯定的,曬干的金桃娘樹燒成灰,濾汁浸米,磨成米漿,入油鍋加熱攪拌黏稠成粄,在簸箕內揣到韌性十足后,用粄印印出美麗的花紋,一個個小圓粄,金燦燦,香噴噴,蘸漏水糖,吃起來香味十足。下元節,客家人用剛收獲的晚糯米打麻粢(滋粑、粢粑),慰勞收割的辛苦,慶祝豐收的喜悅。
閩西客家地區下元節也稱為“完冬節”,農家打樓粑做米果,煮芋子包,做豆腐,美餐一番,俗稱“做完冬”。也有些鄉村打醮祀神,請親友看戲,捉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