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來歷和風俗
春節是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節的來歷和風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中國十大傳統節日之一,歷史悠久。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與上古原始信仰、擇吉日祭祀以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后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以謝天地神靈、報祖先恩德,祈求來年豐收。
春節的風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在歷史發展中,各民族過春節的風俗各有不同,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如過春節會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洗頭沐浴、張燈結彩、貼春聯、守歲、吃團圓飯、拜年、逛廟會、逛花街、賞花燈、放煙花等。
春節又叫過年的原因
1、傳說來源于叫“年”的怪獸
在遠古的神話傳說中,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澳辍焙雎劙肟罩许懫鹆伺九镜谋蘼暎瑖樀猛L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
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2、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
另外,春節從起源上來看,是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來的?!墩f文解字》中說:“年,谷熟也?!惫任锒嗌僖馕吨昃暗暮脡?,因而,收獲五谷稱“有年”,豐收稱“大有年”,亦稱“豐年”?!斑^年”或“過大年”的意思就是慶祝五谷豐登。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皆大熟為大有年。
3、春節作為一年開端
自古以來,人們都強調春節作為一年開端的意義?!渡袝ご髠鳌分姓f:“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币馑际钦f,正月一日是一年的開端,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
“年”是時間的單位,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稱為一年。大約在西周時期,年就由谷物成熟之義引申為表示時間的詞了。并且,“年”和“春”常常聯系在一起。古時候,人們根據二十四節氣安排生產,人們習慣將春天看做是一年的開始,有諺語“一年之計在于春”,說明春季對人們的意義重大,既是一年之始,又要力爭有一個好的開頭、開門紅。
收獲之后,結束了田間農活,首先想到的應是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蔭庇。用新米做飯、釀酒,祭祀神靈、祖先,祈求來年再獲豐收。祭祀活動多是在新舊二年交替的這段日子之中舉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規律。人們在特定日子慶祝豐收以及進行祭祀活動,就叫做“過年”。
春節節日的起源
春節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春節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歷法有很大的聯系。中國歷代的新年,設定日期并不一致。
1、上古時代,斗指寅為春正(正月),所以立春為歲首。
2、夏商周時期,夏歷正月在孟春,商歷正月在冬十二月,周歷正月在冬十一月。
3、秦朝時期,使用秦歷(顓頊歷),正月在冬十月。春節要做些什么事情,有什么活動?
4、漢朝初期沿用秦歷,但是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將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改為以春季一月一日為歲首。
5、辛亥革命以后,逐漸改用公歷紀年。民國二年袁世凱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自此,夏歷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
春節各地吃什么傳統美食
1、臘味
臘肉、臘腸、臘魚是南方一些地區家家戶戶必備的春節美食。麻辣的川味臘腸、微甜的廣式香腸、色彩紅亮的湘西臘肉、金華火腿都是很受歡迎的民間傳統美食。
2、餃子
餃子是北方人過年必吃的食品,因其形似元寶,被人們賦予“招財進寶”的寓意,人們還把寓意吉祥的硬幣、糖果、紅棗、花生等包在餡里面。吃到硬幣象征新年發財,吃到糖果表示來年生活更甜美,吃到花生則寓意健康長壽。
3、湯圓
南方過年的標配是湯圓。上海、江蘇等地正月初一的早餐要吃湯圓,寓意團圓美滿。
4、年糕
軟糯又富有韌勁的年糕也是南方過春節必備的食品。年糕除了好吃外,春節吃年糕還在于其好彩頭,糕同“高”,寓意我們的日子年年高升。
5、春餅
春餅又稱春卷,是用面粉烙制而成的薄餅。吃春餅講究包著菜一起吃,從頭吃到尾,意為“有頭有尾”,代表吉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