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七夕節送什么禮物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七夕節,緣于一段“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你是否在尋找“中國七夕節送什么禮物”?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七夕節送什么禮物
七夕情人節送香囊
推薦理由:“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中國有不少民族用贈香囊(荷包)來表達愛慕之情,有永不分離的寓意。自己動手做一個送給心愛已久的他(她),香囊中再塞上一張字條,相信驚喜和感動會讓你們感情升溫不少喔。
七夕情人節送羅帕
推薦理由:古代的羅帕多用于傳情,帶著無盡的纏綿之意。羅帕現在已經不多見了,但可以用手帕代替。試想,平時我們毫無感情的抽出衛生紙擦汗擦臉等,假如有心愛的人送給你手帕,那么每天掏出來的不是手帕,是幸福。
七夕情人節送同心結
推薦理由:“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同心結,聽名字都有綿綿思戀和萬千情愫蘊含其中。如果想與心愛的他(她)天長地久,那首選它吧,和心愛的人永結同心,是件多么甜蜜和浪漫的事情!
七夕情人節送同心鎖
推薦理由:同心鎖被寓為“永恒不變的承諾”。現在有很多景區都設有同心鎖景點,戀人們可以把彼此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求愛情亙古不變。在這個浪漫的節日即將到來之際,趕緊為心愛的人定做一對屬于你們同心鎖吧,相信它會把你們的愛牢牢鎖住。
七夕情人節送梳子
推薦理由:梳子在古代有私定終身,欲與之白頭偕老的意思。在古代,不論男女每天都仔細梳理頭發,現代,梳子多半變成女性用品。為你的她送上一把精致的木梳,試想它如同你的手輕輕拂過她的發梢,每天不經意中撥動她的心弦,是不可多求的情人節禮物喔。
七夕情人節送簪釵
推薦理由:古代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等待有朝一日相見再合在一起。此物可以算的上定情之物,適合分隔兩地的情侶戀人互相贈送,以表對感情的堅貞和對另一半未來的承諾。
七夕節的民俗活動
一,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傳統的民俗活動。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賜給自己技巧,讓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
在山東濟南一帶,人們陳列瓜果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意味著乞巧成功了。或者捉一只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開盒子,如果蜘蛛已經結網,就稱為得巧。
曹縣、平原等地區有吃乞巧飯乞巧的風俗,也非常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湊集糧食蔬菜包餃子,把一個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里,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銅錢的有福,吃到針的心靈手巧,吃到紅棗的很早就能找到如意郎君。
福建一帶的姑娘還有一種活動叫“賽巧”,大家比賽看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做得快,快的就叫得巧,慢的就叫“輸巧”,輸的一方就要把事先準備好的禮物獎勵給得巧者。
二,拜織女。
七夕節的夜晚,少女、少婦們“拜織女”。少女、少婦們把自己的親朋好友聚集起來,一起祭拜織女。人們在月光下擺上桌子,擺上供品,少女、少婦們齋戒一天,沐浴完畢,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禮拜,禮拜完畢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面吃著瓜子、花生,一面向著織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禱自己的心愿,比如長得越來越漂亮、找個如意郎君、早生貴子、丈夫將來有出息等等,一般到了半夜時分才會散場。
三,吃巧果。
浙江杭州、溫州、寧波一帶,在七夕節這一天,人們用面粉制作成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烹炸后稱為“巧果”。到了晚上,大家在院子里擺上桌子,擺上巧果、水果等食品,親友們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著美麗的夜色,一邊吃著巧果等食品,期盼自己或者親友都能夠變得靈巧起來。
四,青苗會。
七夕節期間,傳說烏魯木齊部分地區,每年都要舉辦為期十天的“青苗會”。“青苗會”是是淳樸善良的農民舉辦的一種祈禱活動,期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種活動非常具有民俗文化底蘊,到了七月七這一天,四面八方、各村各莊的農民都會放下手中的活計,潮水般的涌向“青苗會”舉辦地,就跟過大年似的,各種小商小販、各種節目表演,應有盡有,熱鬧非凡。
五,七夕夜聽悄悄話。
傳說每年到七月七日的夜晚,就會有很多少女偷偷躲到葡萄架下或者瓜棚下,靜靜地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如果哪位少女能夠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那她將來就會贏得忠貞不渝的純真愛情。
六,送巧人:希望孩子心靈手巧。
在七夕節這一天,浙江臺州地區流行送“巧人”。“巧人”就是一種織女形象的酥糖,然后在頭上、腳上染上各種顏色,俗稱“巧人”、“巧酥”,商販出售時,就稱“送巧人”。在這一天,長輩們都要給孩子們購買“巧人”,希望她們能夠像織女一般心靈手巧。
七,拜魁星。
七夕節這天,女的拜織女,男的則拜魁星。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爺的生日。魁星爺就是魁斗星,民間認為魁星爺是主管文事的,考試都貴他管,所以很多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就會在七夕節這天祭拜魁星爺,祈求他保佑自己能夠考試順利、金榜題名。有個大家都熟悉的成語叫“一舉奪魁”,也是由此而來。
七夕節的由來和傳說
年七月七日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七夕節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