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花燈的來歷
元宵節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后一個重要節令。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元宵節花燈的來歷,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元宵節花燈的來歷
元宵節花燈的來歷一:
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因身處深宮,沒法在正月十五與父母團聚盡孝。為此,她欲跳井自盡。為了幫助元宵姑娘為父母盡孝,智者東方朔想出了一個計劃。他告訴漢武帝,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下令在正月十六火燒長安都。
為了拯救長安城,漢武帝問東方朔該怎么辦。東方朔回答說火神最愛大紅燈籠。他建議在街道上懸掛大紅燈籠,皇帝、皇后、六宮嬪妃和朝廷大臣都要外出觀賞燈籠。這樣,火神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災難也就可以避免了。皇帝采納了東方朔的建議,當所有人都外出賞燈時,元宵得以有機會溜出皇宮,和家人團圓。
元宵節花燈的來歷二: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
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由來已久,現在一般認為是起源于漢朝。漢代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觀舍利子祈福的習慣,換地推崇佛教,就命令從宮廷到民間在這一日都點燈。這就逐漸形成了元宵節的雛形。后來漢武帝將祭祀“太一”的活動也定在了這一天,有了祭祀神靈的活動加持,元宵節開始被人們重視。
元宵節作為一個節日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成長擴展。形成于漢代,在唐代時因為國力強盛,不論京城還是城鎮都流行掛燈,滿城火樹銀花是唐朝人最喜歡的繁花盛景。元宵節作為燈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宋朝的元宵節已經發展成最熱鬧的狂歡節,彩燈無數,煙花如星雨。
元宵節作為新年的延續,是過年慶祝活動的最后一個高潮,觀燈、吃元宵、放煙花、舞獅子等,大家慶祝大地回春,也是預先慶祝一年風調雨順。
元宵節賞燈的寓意
元宵節點燈的習俗出現的比這個節日要早,在漢文帝時期,因為皇帝信仰佛教,所以規定宮廷和民間在正月十五點燈敬佛,這作為一個禮佛的習俗,在漢文帝統治時期一直保持著。后來漢文帝去世后,新帝將正月十五確定為一個節日,點燈的習慣也成為一種慶祝方式。
燈在沒有電的時代,是古人唯一一種可以在黑夜里驅除黑暗的方式,它所到帶來的光明和溫暖是一種無法取代的安全感,所以燈是光明美好的代表。
元宵節看花燈的習俗在唐宋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每到元宵節必然是張燈結彩,夜夜笙歌,通宵達旦,那時候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盛大的觀燈儀式也是國家富強的代表。
而且因為“燈”與“丁”諧音,丁又是人口的意思,添燈代表著“添丁”,元宵節的時候新婚未育的女子,娘家人會送燈給她,是希望女兒能夠早日懷孕的意思。
元宵節的風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2、鬧花燈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等習俗,故也稱燈節。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4、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華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
元宵的古詩
1、《正月十五夜》
(唐)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2、《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3、《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4、《詩曰》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