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特點和習俗
立夏,更多的時候是用來判斷耕種時間,立夏,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立夏的特點和習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立夏的特點
到了立夏節氣,就標志著春節氣象逐漸被夏季氣象所取代,到了立夏節氣后,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都回升了,并伴隨有足夠多的降水,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溫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給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條件,因此,立夏節氣的天氣特點十分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也是初夏天氣向酷暑氣象過渡的一個階段。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時節我國南北的氣溫差異較大,而且同一地區波動頻繁。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
立夏的習俗
一、立夏蛋
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說起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二、煮鼎邊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干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志。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后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
三、秤人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绷⑾闹盏摹胺Q人”習俗主要流行于我國南方,起源于三國時代:傳說劉備死后,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并拜托其后媽、已回娘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
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匯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后,在橫梁上掛一桿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鉤、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鉤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體重減,謂“消肉”。
四、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志》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闭f是這天坐門檻,夏天里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志》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
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
立夏如何養生
飲食
在飲食上,常吃堅果能夠有效強心護心。如常吃干果、杏仁、山核桃和花生等堅果,都有助于保護心臟。而由于夏季陽氣盛于外,陰氣居于內,造成前文所說的“苦夏”,所以夏季應多以清淡食物為主,如白菜、苦瓜、絲瓜等。
夏季養心補心,除了多吃清淡食物,還應多吃些赤色或苦味食物,以養心安神,如小棗、蓮子、百合等,這些都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早晚餐時喝粥和湯類對身體也大有好處,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還可健脾祛濕,補養身體。
養神
夏季除了飲食養生外,貴在養神。《素問·上古大真論》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養神對于養生的重要性。進入夏季,由于天氣炎熱,人們往往心躁不安,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癥狀。所以在精神調養方面,夏季應靜心養性,清心寡欲,戒大喜大悲。多靜心養神,少貪心雜念。
運動
夏天是晨練的好時節。中醫養生中講究“冬藏夏放”,也就是說冬季要注意營養和能量的積累,而夏季就要增強身體的新陳代謝能力,所以,晨練是不錯的選擇。大家應早睡早起,加強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
需要注意的是,鍛煉雖有利身體,但在夏季不宜運動量過大。由于夏天天氣炎熱,容易出汗,帶走身體的能量,所以,要及時補充消耗的能量。建議在炎炎夏季自備一些降溫防暑飲品,比如綠茶、綠豆湯、酸梅湯等,都是止渴生津的養生飲品。
立夏吃什么傳統食物
1、福建閩東地區吃光餅
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面粉加少許食鹽烘制而成)為主。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
2、江浙地區吃“七家粥”“嘗三鮮”
浙江農村地區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
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叭隆敝感率斓臋烟?、青梅和麥子。同時,蘇州立夏還要吃海螄、面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饋節”。
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
3、杭州在立夏日有吃“野夏飯”之俗。是日,小孩子們成群結隊,向鄰里各家乞取米、肉。然后到野地里采掘野菜、竹筍,用石頭支起鍋灶,自燒白吃,稱為吃“野夏飯”或“立夏飯”。這種風俗就是自比乞丐,以為可以避災禍。吃完立夏飯,大人拿來籮筐、大秤。給孩子們秤體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立夏有什么講究
門檻禁忌
立夏日有忌坐門檻之說。道光十年《太湖縣志》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币簿驼f這天坐門檻,夏天里會疲倦多病。還有人說,如果小孩子在立夏日不小心坐到門檻了,就必須要坐滿七根門檻,才可解除這種禁忌。
厭祟除穢
立夏厭祟,門上插皂莢樹枝和紅花,含有黑(水)、紅(火)既濟之義。按照古代五行說,黑為水,紅為火。這是希望通過兩者相互制約,達到一種平衡。同時,古人不僅日常用皂莢去污,還以皂莢入藥,認為它具有殺蟲功能。將它當做厭祟之物,也著眼于除穢驅邪。
立夏避蛇
立夏要多避蛇。對生活在農村的朋友而言,田野鄉間難免有蛇出沒,因此這是一條很重要的注意事項,盡量避免接觸蛇類,這是自古流傳下來的民俗。不過城市里一般不太容易遇見蛇。
飲食講究
飲食主要以清淡為主。因為立夏后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溫,太油膩的東西容易上火,對身體不好。民間有“立夏吃蛋”的習俗,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 古人認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征生活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