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燒寒衣燒幾件
寒衣節燒寒衣也就是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后,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今天小編整理了寒衣節燒寒衣一般燒幾件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寒衣節燒寒衣一般燒幾件
針對燒給逝去親人的寒衣,燒幾件是有比較明確的講究的,那就是不能燒兩件或四件,一定要燒一件或三件。 當然有條件的,還可以多燒一點,只要是奇數就行,不能燒成雙的件數,那樣會有不好的兆頭。
寒衣節燒什么樣的寒衣
寒衣節人們稍一的時候都會有很多疑惑,目前大部分的含義都是用紙做的,并不是真正的衣裳。不過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寒衣節或者是提前燒,在十月初一以后燒逝者會穿不上。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祭奠亡人的物品,大多數都是用紙扎的,包括金銀元寶,紙錢和小人。
寒衣節重要習俗
1、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民間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錢紙封包。
2、放河燈
河燈一般就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寒衣節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寒衣節的四大禁忌
1、不要在床頭掛風鈴,即便是從前就掛著的也要在寒衣節這一天摘下來。因為風鈴是容易招來鬼怪的器物,人們在睡覺的時候又往往是最容易招來鬼怪入侵的時刻。
2、不要在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冥紙自古以來就是燒給好兄弟的,在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容易招來更多的好兄弟。(這里的好兄弟指的是鬼怪)
3、不要在晚上將衣服曬在外面,因為如果晚上你將衣服曬出去,鬼怪覺得你的衣服好看,就會借去穿,這樣子衣服上就會留下他的味道,導致你的流年不利。
4、不要在夜晚輕易的回頭,因為當你走在路上的時候,尤其是荒郊野外,很容易就招引來鬼魂,而這時候四下就你一個人,如果出現有人叫你而你又毫無戒備的回頭了,那么叫喚你的人毫無疑問就是鬼魂。畢竟,寒衣節是鬼節之一,是鬼魂在人間活動最為頻繁的日子。
寒衣節的來歷
有關寒衣節的來歷,版本有多種,最早的是來源于周朝的臘祭日,這天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而時間恰好在農歷十月一日,而在之后的《詩經》、《唐大詔令集》、宋代的《歲時雜記》、明代的《帝京景物略·春場》中都有記載十月一日祭祀祖先的內容,清朝的《帝京歲時紀勝》有具體提到“寒衣節”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于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來,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墻里。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于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廣為流傳。
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后,與秦始皇面對面地抗爭,為夫報仇、替己出氣,最后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剎那,海上波濤澎湃,緩緩拱起兩方礁石。據說海上姜女墳,海潮再大也不曾沒頂。
由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歷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北方憑吊已故親人的風俗。
商人促銷伎倆
還有說法,認為“十月一燒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銷伎倆。據不完全可靠消息,這個精明的商人生逢東漢,乃是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的大嫂。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見蔡倫造紙有利可圖,就鼓動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學造紙。蔡莫是個急性子,工夫還沒學到家,就張羅著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質量低劣,乏人問津,夫妻倆只好對著一屋子的廢紙發愁。
眼見就得關門大吉了,慧娘靈機一動,想出了個鬼主意。一天深夜,驚天動地的鬼哭聲沖出了蔡家大院。鄰居們嚇得不輕,次日一早,趕緊跑過來探問究竟,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見當屋一口棺材,蔡莫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著燒著,棺材里忽然傳出了響聲,慧娘的聲音在里面叫道:“開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呆若木雞,好半天才回過神兒來,上前打開了棺蓋。只見一個女人跳出棺來,可不是慧娘是誰?那慧娘搖頭晃腦,高聲唱道:“陽間錢路通四海,紙在陰間是錢財,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她告訴眾人,她死后到了陰間,閻王發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紙錢買通了眾小鬼,小鬼們都爭著替她推磨——有錢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錢賄賂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蔡莫裝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樣子,說:“我沒給你送錢啊!”慧娘指著燃燒的紙堆說:“那就是錢!在陰間,全靠這玩意兒換吃換喝。”蔡莫一聽,馬上又抱了兩捆紙來燒,說是讓陰間的爹娘少受點苦。
夫妻倆合演的這一出雙簧,可讓鄰居們上了大當!眾人見紙錢竟有讓人死而復生的妙用,紛紛掏錢買紙去燒。一傳十,十傳百,不出幾天,蔡莫家囤積的紙張就賣光了。由于慧娘還陽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們便都在這天上墳燒紙,祭奠死者。
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歷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谷收獲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他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時,行“授衣”之禮,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曰:“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御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在加衣避寒的同時,還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游子,以示牽掛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