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除夕還是初一
據了解,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節是除夕還是初一,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春節是除夕還是初一
春節指的是正月初一,而除夕則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春節的正月初一指的是農歷的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大家說的農歷新年。
大年初一即春節,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日,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春節法定節假日是幾天
按照規定,春節法定放假三天,但是,國務院辦公廳會再根據周末時間,調整放假時間,并發布節假日安排通知,調整后的放假時間為七天,要補兩天上班時間。
所以我們一般就直接認為春節法定假日是七天了。
春節的來源
春節的起源說法比較多,在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上古時期虞舜時期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有一天,舜接受了虞禪讓的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后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來由,到了后來大家普遍稱之為春節。
春節在每個時期都時間不一樣,在夏朝時是孟春為正月,二道了商朝則是以臘月為正月,秦朝時期則是以10月為正月,而且在不同時期,春節的叫法也大相徑庭,先秦時期為元日,獻歲,到了漢時期則變化為正旦,歲旦,在辛亥革命后,農歷新年才正是確定為正月初一。名稱也定了下來。
春節必吃的食物
1、餃子
俗話說的好“好吃不過餃子”,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物之一,從出現到至今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有著非常好的寓意“更歲交子,團圓福祿 ”,過年時大家包餃子喜歡在里面放一枚硬幣,作為一個彩頭,寓意來年也能吉祥如意。
2、年糕
年糕是用糯米蒸制而成的一種糕點,是我國傳統的食物之一,早先的傳說是為了防止怪獸“年”饑餓吞食小孩而做成的,而現在春節食用年糕的寓意為“年年高”,祈愿小孩的身體能一年比一年高,健康快樂的成長。
3、湯圓
湯圓也是我國漢族傳統的食物之一,湯圓諧音“團圓”,吃湯圓就是慶祝一家人開開心心、團團圓圓,有一句俗話叫“北滾元宵、南包湯圓”,南方稱“湯圓”而北方叫做“元宵”,北方人喜歡元宵節吃“元宵”,而南方人大多春節吃“湯圓”。
4、團子
團子是長江一片流域的人們過年必吃的食物之一,是用糯米研制而成的糯米粉包制而成,內里加入一些肉或者榨菜等餡料,包圓蒸熟即可食用,團子有著非常好的寓意,吃了一家就團團圓圓,闔家歡樂。
5、魚
過年的餐桌上一定少不了魚這道菜,不管是做湯還是紅燒都是一絕,不僅僅是魚的味道鮮美,還有它特別的寓意,魚的寓意來自“年年有余”,希望人們每年都有多余的財富和糧食,是一個非常好的彩頭。
6、豬肉
餐桌上的豬肉葷菜類那可是年夜飯的重頭戲,大家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一家老小齊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慰藉辛苦了一年的自己,而桌上的葷菜越多就代表了明年日子會過得越來越紅火,也是添了一個小彩頭。
春節習俗
貼門神
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