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氣小知識有哪些
大家知道嗎?大暑正值一年當中最熱的時期,有些地方可能高達40多度以上,該怎么預防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大暑節氣小知識有哪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為什么大暑比夏至熱
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后,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于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于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大暑節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節氣,古書《二十四節氣解》中說:“大暑,乃炎熱之極也”。這足以說明了這個節氣的炎熱程度。“大暑”期間之所以炎熱至極,是因為自入夏以來,地面上白天從太陽光中吸收的熱量多于夜間散放的熱量,熱量不斷積累,到大暑期間,所積累的熱量達到了頂峰,所以大暑最為炎熱。
太陽光照射到地面上,曬熱了地面,地面吸收的熱再放出去烘熱空氣,空氣的溫度主要是間接從地面得到的。雖然夏天的中午,太陽光照射地面最接近直射,地面和空氣受熱量強,但地面放出的熱量,少于太陽所供應的熱量,所以此時并非是最熱的時候。
中午以后,地面溫度仍能繼續升高,一直等到地面放出的熱量等于太陽所供應的熱量時,地面溫度才能升到最高;而近地面氣溫的升高,必須從地面放出的熱量得到,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因此夏天最熱的時候不是中午,而是午后兩三點鐘的時候。
大暑吃什么
1.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將其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2.吃涼拌素菜
南方人在大暑節氣前后還喜歡吃各種涼拌素菜,大都是制作簡單且經濟的菜品,如芽菜涼拌油豆腐、涼拌豆角,都有著脆生生的涼快口感,能讓人提起食欲。還有將海帶、青椒、紅椒用醬油、醋、姜末等調味的涼拌三絲,更是夏令佐酒的佳品,盛宴上的涼拌三絲里還能見到魚、冬筍與燒鴨的身影。
3.吃荔枝、羊肉和米糟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有人說大暑吃荔枝,其營養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據說可以“大補元氣”。在大暑到來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互贈。
去濕強身的作用。
8.喝老鴨湯
南北各地流傳甚廣的食方是——大暑老鴨賽補藥,以老鴨慢燉后加入蓮藕、冬瓜、芡實、薏苡仁來煲湯,消暑滋補。老鴨是暑天的清補佳品,它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因其常年在水中生活,性偏涼,有滋五臟之陽、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的功效。
9.飲伏茶
暑熱入伏后,人們遣暑的習慣之一還有飲伏茶,尤其是在江西等地,人們在大暑天里有喝擂茶的習俗,許多人家還會將后院曬干的烏梅制作烏梅茶飲用。
10.吃鳳梨
大暑期間,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11.喝暑羊
山東不少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大暑養生習俗吃什么好
1.大暑習俗吃什么:湖南吃童子雞
湘中、湘西北一向有一種傳統的進補方法,在這大熱天吃童子雞。(童雞是指還不會打鳴,有的飼養育期在三個月內體重達一斤到一斤半)童子雞體內包含有一定的生長激素,對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孩子來和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幫助作用,身體虛弱年輕人也可以試試。
2.大暑習俗吃什么:莆田吃荔枝
大暑,按莆田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吃荔枝,叫做“過大暑”。荔枝味甘、酸、性溫,入心、脾、肝經;可止呃逆,止腹瀉,是頑固性呃逆及五更瀉者的食療佳品,同時有補腦健身,開胃益脾,有促進食欲之功效。
3.大暑習俗吃什么:送瘟神
在古時候大暑這一天人們都要在船上舉行送瘟神的祭祀活動,將船劃到很遠的地方,以示送走瘟神百病無蹤。
4.大暑習俗吃什么:貼三伏貼
“三伏貼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在三伏天,人們的肺臟氣血通暢,藥物容易深達臟腑,是治療、調整肺臟疾患的最佳時機。此時進行貼敷治療最能刺激穴位,使藥物更好地循經導入。因藥物不經胃腸道代謝,故能保護臟腑,且使用方便、副作用小,避免了打針吃藥之苦。
大暑天氣特點
基礎天氣
通常大暑節氣正在三伏中,也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同時也最高的天氣,大部分地區都干旱少雨,而多地區氣溫達到35度以上。
而在華南西部地區高溫也很頻繁,但是雨水相對而言比較充沛,雷暴雨通常也是常見的季節。
高溫酷熱
通常大暑一般都在三伏中的中伏階段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當然全國各地溫差都不會很大。
長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溫伏旱
大暑節氣時,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伏旱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
大暑期間的高溫是正常的氣候現象,此時,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但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
實際上,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熱帶高壓較弱,位置偏南或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兩場臺風降雨或時不時有些雷陣雨,就不會出現大范圍伏旱。
大暑節氣注意事項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在我國華南以北的中下游等地區,如蘇、浙、贛等一帶處于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有“小暑雨如銀,大如金”的民諺。
而在我國的華南西部地區,大暑期間雖然高溫出現也最頻繁,但雨水也最豐沛、雷暴最見,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這里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后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里,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及。
大暑時節暑濕俱盛,人之心氣易于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將養,致注夏、中暑等病。如果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肢麻木、口渴、惡心等癥狀,多為中暑先兆,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給病人喝一些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
大暑期間預防中暑,應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并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室內降還要保持睡眠充足,講究飲食衛生。有條件的人適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藿香葉、佩蘭葉各10克,飛滑石、炒麥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也可在大暑天里一些仁丹、十滴水等。